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9月1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300000粉丝背后,燃财经的小伙伴们经历了什么?

燃财经工作室 燃财经 2019-12-03


作者 | 燃财经的小伙伴们



今天的“小酒馆”,我们想讲讲自己的故事。

 

不久前,燃财经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超过了30万。本来应该庆祝,但因为小伙伴们工作太忙,那一刻也成为了忙碌日子里的平淡一刻。

 

时间过得太快。燃财经从2019年3月1日正式出发,转眼8个多月过去了。我们还记得,刚刚出发时扑面而来的各种疑问,比如:创投行业这么惨,你们还做什么新媒体?微信公号红利消失了,你们怎么涨粉?竞争对手那么多,你们要如何追赶?商业模式是个老问题,你们有没有新的变现路径?

 

坦率地说,对于这些问题,那时候的我们完全没有答案。我们所有的勇气来自一个朴素的观点:好内容不管何时都会有价值。

 

读者给了莽撞的我们一些奖赏。8个多月以来,我们累计发表了300多篇深度报道;这些报道,被大大小小的微信公众号累计转载超过1万次;全网20多个主流媒体平台的用户每天都能看到我们的报道,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4亿次。


燃财经取得的部分奖项

 

作为一个以深度报道为重心的新媒体,取得这些数据并不容易,更让我们兴奋的是内容带来的影响力。我们被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澎湃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等主流媒体平台多次评选为财经科技类新媒体半年榜/季榜/月榜前10名,获得今日头条青云计划100多次,还被腾讯科技评为“十佳优质合作伙伴”。

 

当然,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此。燃财经重点关注创新经济,这是一个日新月异、不断迭代的领域,每天都有新的创意、新的公司、新的人物出现,记录创新经济的变迁、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服务创新创业,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让信息自由流动、消除不对称,是一件有持续意义的事情。

 

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建立完善的商业模式,这些绝非易事。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做正直的人、坚持做正确的事,燃财经最终就能成为既有影响力又有尊严的新媒体。

 

以下,是燃财经小伙伴们陪着燃财经一起成长的故事。

 

以后,希望能与每一位认同我们的人一起成长。



决定迈出这一步时

老公送我“一定赢”

魏佳 | 加入燃财经时间:261天


2019年情人节那天,老公问我,你真的舍得离开待了7年的大平台,从头开始去做一个新媒体吗?

 

这个问题,那段时间我被不同的人问过许多次。我说,想好了,而且我们会以创业的心态去做这件事。他听完从包里拿出礼物递给我说:那我祝你们“一定赢(银)”。那是一锭银质的纪念牌,又土又丑,但胜在谐音。

 

比起这份让我会心一笑的礼物,接下来的几个月才真是笑不出来。作为一个初创公号,前期没有任何品牌知名度,约访处处碰壁,更别提获取独家信息。在最开始的两周,我们甚至要靠写财报解读来维持日更,但正是对于财报的挖掘,让我们有了独家的发现,并在第十五天时产出了第一篇阅读量过万的稿件。这种绝望中不时来一点希望的状态,一直伴随着我们,相信每个做内容的人都懂。

 

在燃财经编辑部,小伙伴们为了能够提升公号质量,也都拼劲儿十足,一个个笑中带泪的段子就此诞生。有的小伙伴在领证当天遇到瑞幸咖啡递交招股书,放下结婚大事先去写稿;有的女同学平时超爱美,联系到核心采访对象后,立马买票从公司直奔火车站,几天没换衣服没化妆;还有我们的运营同学刚通过面试,没来得及办入职就加班到夜里11点,他还曾夜不归宿,睡在公司的共享睡眠舱。

 

至于我自己,刚加入团队时只是统筹编辑的角色,后来随着燃财经的发展,我们每个月筹办一场线下沙龙,大家居然让从未拿过话筒的我去主持圆桌环节,第一次我紧张得连手里的小卡片都掉了,但久而久之,我也立志于要担起“编辑部倪萍”的角色。

 

到了9月,燃财经扩张迅速,招人成为我的另一项工作。常听创业者感叹,要想成事,找到靠谱的人最重要。幸运的是,我们团队是一群有着同样信念的人,总有面试者说,燃财经是一个用心做内容的新媒体,这也是他们最看重的一点,但我通常会补上一句“所以我们很拼啊,你能接受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路走来,大家都学会了随时随地拥抱变化、接受挑战,燃财经也是在随时复盘和调整中,小步快跑。

 

前不久的记者节,我们正好在怀柔的长城脚下开会。从内心来说,我还是会把我们定义为在绝境长城上守望真相的一群人。30万粉丝只是个开始,未来可期。

 


深夜采访“女高管”

成了燃财经的第一篇稿件

黎明 | 加入燃财经时间:261天


我想说说我在燃财经的第一篇稿子。这篇稿子不是最好的,但却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


当天的选题会上,编辑派给我一个题,让我联系当时登上了微博热搜的“阿里女高管”。大致的背景是:一名阿里女员工离职创业卖面膜,发文章称自己曾是阿里年薪数百万、期权超千万的高管,并晒出了与马云的合影。这篇文章刷了屏,但很快被蚂蚁金服副总裁陈亮出面“打假”,两人公开对撕。网上顿时骂声一片,舆论一边倒,骂这个女高管“造假”、 “卖鸡汤”、“蹭热点”。

 

当天下午我根据工商信息去了女高管的公司注册地址,寻觅办公室未果,电话无人接听。晚上,我在一个饭局上喝酒,但我没放弃继续联系女高管,最终联系上了。花了一个小时,我终于说服她接受采访。

 

说实话,当时我是带着成见去的。网上舆论一边倒,全都是骂她的,不堪入目。到达约定的咖啡馆,已是晚上10点。

 

这次采访持续了三个小时,其间女高管多次落泪,委屈于网络暴力的非理性。她承认了自己在宣传上的一些不得当,但对舆论质疑的所有关键问题都做了回应和澄清。我当场记录、录音、拍照,到家已是1点多。

 

第二天中午出稿,文章下午发送。这是燃财经推送的第一篇稿件,因为有独家信息,被众多新闻APP弹窗。燃财经是当时唯一一家采访到事件当事人的媒体,没有参与当时毫无根据的口水战。

 

我始终觉得,从底子上而言,燃财经带有很浓的机构媒体色彩。事实上,燃财经的早期核心团队都是来自新京报等传统媒体,较真务实,敢说真话,底线较高,是旁人眼中可能不那么“有趣”的一群人。但这个团队能打硬仗、值得信赖、可以依靠。作为一个在一线打仗的记者,有太多和同伴并肩作战的瞬间,那些不断突破采访、接近商业本质、上下而求索的过程,最值得铭记。

 

跟优秀且正直的人共事是一种享受。从零起步,做到现在的影响力,燃财经团队中每个人的付出不可磨灭。在这里,个人的付出会得到认可,努力能得到尊重。

 


我们依然愿意

第一时刻抵达新闻现场

闫丽娇 | 加入燃财经时间:261天


我想说一篇给我很大触动的稿子。

 

这篇稿子的起因,源于一位花季少女模仿短视频制作爆米花而被烧伤离世。它是我之前没有操作过的一类题材,与商业相关,但又属于社会新闻。它的难度在于需要第一时间找到女孩家人的联系方式,并说服他们接受采访。

 

幸运的是,在前同事的帮助下,我很快与对方取得了联系,并买了最近一趟的火车票。从发现选题、找人到出发,就发生在十几分钟内。我和稿子的另一位作者明明同学从单位出发的时候,离开车还有不到一小时,什么都没来得及准备,临走时,同事还塞给我一个充电宝。

 

到达目的地已经是晚上十点多,和对方匆匆见了一面,约定了第二天的采访时间,我和明明才开始吃晚饭。我们坐在路边,点了两瓶啤酒和几个烤串,边吃边合计明天如何分头行动。为了和时间赛跑,我们需要在一天内完成所有采访。那天晚上,我看着小城夜景,沉默了很久。

 

“记者”这个职业,很多时候要承受压力,找不到选题、找不到采访对象都是轻的,还要被很多人怼,甚至diss,可一旦你写出一篇对读者有价值的文章,又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这篇文章,是我第一次真正的抵达“新闻现场”。记得出发时,我们还担心会有其他媒体也赶过去。事实上,那件事虽然引发了广泛关注,但真正去到当地的媒体并不多,详细报道的媒体也不多。我们是唯一一家还原细节的新媒体,但我不知道该为此高兴还是惋惜。

 

这是一个媒体边界无限延伸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表达他对热点事件的看法,每个人,只要他愿意写、愿意表达,都可以把自己称为自媒体。但在这个被娱乐泛化的时代,有多少“媒体”还能够做到靠近真相、挖掘真相、还原真相?很庆幸,我们还抱着这样小小的敬畏,愿意去努力做些什么。

 


三天完成7篇大佬专访

抵上一个月工作量

唐亚华 | 加入燃财经时间:261天


燃财经启航之初,我也曾有过疑虑,曾担心约不到采访对象,曾一次次向人解释燃财经是一家什么样的新媒体,但随着我们粉丝量和阅读量迅速攀升,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在这背后,是团队协作的结果。财报季来临时,有财务专业背景的同学给大家培训怎么看财报,会做图表的同学手把手教大家作图。谁找不到选题了,大家头脑风暴,总能碰撞出一系列有意思的选题。找不到采访对象时,团队会集所有人之力帮忙挖掘。大热点来临时,多人分工协作完成……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高效率产出优质作品,每个人也在飞速成长。

 

我们曾一起独家推出“起底巧达科技”、“被996困住的年轻人”等选题,引发了行业热议;也曾在亚马逊电商撤退、小红书清洗KOL等事件中,第一时间推出深度报道;还持续深耕创新经济领域,关注炒鞋、人造肉、网红雪糕、新茶饮等最新动向。

 

前不久,团队派我去报道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一届我也参加过,但当时是跟随一个庞大的团队,我只需要配合完成其中一环工作即可,虽然辛苦但思想压力小。今年只有我一个人,就意味着我的报道关系着燃财经品牌的输出,肩上的担子异常重,我一刻都不敢松懈。

 

为了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只做大佬专访的方案。大会开始前,我们先确定了专访的人选范围,我立即开始密集约访、准备提纲、沟通内容。乌镇大会期间,我白天奔波于几个采访地点和会场之间,晚上写稿到凌晨两三点,编辑早上六点修改,我再核对确认发稿,就这样在三天内完成了7篇专访报道,几乎要抵平时一个月的工作量。当然这背后离不开后方同事和编辑的鼎力支持。

 

这大半年来,我们不断磨合,团队氛围越来越好、战斗力也来越强,每个人都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主力。更大的局面仍在打开,新的规划和设想也让我们更有信心。未来,希望继续不辍前行、不忘初心,影响更多人、更多事。

 


重回一线

很高兴又在文字里找到了自己

苏琦 | 加入燃财经时间:261天


熟悉我们的读者大概会注意到,三个月之前,我的名字还总是出现在编辑一栏。

 

那时候我常常陷入一种焦虑里,如果说的夸张一点,那或许是对「不足」的一种恐惧,能力的不足、对信息敏锐度的不足、活力的不足。

 

因为我不知道,每当深夜或清晨,我收到的稿子会是什么样。很多情况下,事情都不在我的掌控内,时间有限,我能帮到记者的也不多。那时候正值燃财经发展初期,方向需要调整磨合,团队需要我做什么我就会去做,久而久之,我好像迷失了自己。

 

我始终不敢回想8月,妄自菲薄的情绪达到了顶峰,我一度想放弃。主编给了我一个建议:去一线写稿吧。人在低谷的时候,其实往往只要figure out what works and do it就可以了,所以我接受了那个提议,重新拿起了笔。

 

转岗后不到三个月,我经历了很多痛苦的时刻,也收获了一些信任。

 

上个月,我得知圆通的高端快递业务可能会有调整,员工正在大闹总部。但等我赶到现场,闹事的员工已经离开。我不甘心,继续等候,终于等到一位出来上厕所的大哥,我揪住他问,是不是知道相关情况。他直接说,你跟我去宿舍,我找我们会说话的头儿跟你说。

 

他们戒备心很重,在我交出了自己的证件、稿件的署名信息、一起抽了烟之后,才撬开了话题。取得信任之后,一切变得容易,我搜集纸质合同、微信截图、梳理事情脉络,在机场高速堵了两个小时之后回到了家——到那时才发现,我几乎大半天都没敢上厕所。

 

最后,稿子发出来了,他们纷纷转发了我的稿子,后来竟然还送了一面锦旗给我。我深感受之有愧,因为我只是客观报道事件本身,并没有为他们做什么。

 

转变身份之后,很多事情变得简单起来,我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写好每一个选题,不再计较任何其它,我很高兴又重新拿起了笔。

 

我还没有那么好,燃财经也没有那么好,但我们都在努力变好,努力去寻找那些我们必经之路的路标。对那些信任我们、帮助我们的人,我想衷心地说一声感谢。

 

做记者并不容易,但也时常感觉生活很有趣。希望你也一样。



“吐槽大会”开启逗比日常

一边犯错一边摸索

孔明明 | 加入燃财经时间:167天


在加入燃财经的第一个星期,我一边慢慢适应新环境,一边慢慢找节奏。一周之后,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这群人为什么写稿这么快?他们难道都可以不睡觉?然后,为什么每个人看起来都很严肃?


在慢慢的接触过程中,逐渐发现每个人都很可爱:比如每天都在抱怨自己要秃发的佳佳老师,比如看起来不喜欢说话但热爱怼人的黎明,比如对人特别亲切、耐心的丽娇,比如永远有求必应的猹……还有,看起来严肃、霸道、不太近人情的贺老师。

 

因为不是一个标准的初创团队,所以大家在一起经历了很多磨合。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送别前同事的酒桌上,大家在最后开启了领导吐槽模式:每人对贺老师说一句吐槽的话。那天晚上比之前任何一次的聚餐气氛都更活泼。

 

万万没想到,当天晚上在大家都到家之后,贺老师让我们总结吐槽他的话,说要收集意见。第二天又听说,贺老师当天晚上回家失眠,把大家吐槽他的话一句句写下来,并贴在了床头。甚至有一天,我看到他在朋友圈公开反思自己的缺点。

 

从此,这个团队的风格就有些偏了。

 

阿那亚团建时,整个公司的人坐在一起,每人至少吐槽三位同事。在沙滩边的酒桌旁,大家互相吐槽和大笑,一半是玩笑,一半是建议。至此,团队开启了热爱团建模式。比如,每周要组织一次运动,时不时要聚餐吃饭,最近大家聊天的日常是:什么时候去滑雪?团建是去贝加尔湖还是去北海道?

 

当然,团建之外,我们依然需要熬夜、早起写稿,为了选题和找采访对象而焦头烂额,依然会因为犯错被骂,依然有高潮和低谷。

 

作为一支小小的团队,我们依然还有很多缺点,需要被发现和改正;我们还需要一点点耐心,去认真把事情做得更好。这些看起来是常识的事情,有时候却已经稀少而珍贵,而能够做到日复一日的坚持,其实并不容易。

 

那就多做一些困难的事情吧。



第一次参加团建

因为“中正平和”被diss

赵磊 | 加入燃财经时间:63天


我很早就开始关注燃财经,从三四月份开始,每个月都能看到几篇有意思的稿子。

 

文如其人,通过文字,我对燃财经这个新面孔有了一些粗浅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扎实,和硬气。

 

不同于现在流行的自媒体文风,燃财经的文章观点、情绪很少,你能看到一个详细的事件,却很少看到作者的身影,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需要很多采访和数据来支撑,信息量很大,比较专业。

 

第二点,就是硬气,燃财经不喜夸人,相反,它好像总是在批判一些什么,喜欢指出真实存在的问题。

 

能有勇气保持怀疑和批判,这也是我选择来燃财经的重要原因。

 

九月我们出去团建,路上讨论燃财经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媒体,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我提了十六个字,其中有一句“中正平和”,被Boss和小伙伴们无情否定了。

 

我的本意是内容保持客观,姿态不卑不亢,在我看来,一家新媒体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但他们的想法不同。“媒体要敢于说真话,锐度最重要,中正平和的人不适合干媒体。

 

从此我有了一个新外号“中正哥”,这也时时警醒我,除了做好内容外,还要有更高的追求和坚持。

 

燃财经现在还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好的新媒体,但在这个商业时代,能保持这么一点初心,真的超酷!



从自由散漫到不将就

原则是最大的收获

陈石磊 | 加入燃财经时间:31天


今天,是我加入燃财经的第31天。

 

一个月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团队对内容的极致严格把控,要求反复求证以及与行业保持紧密交流,这让习惯了自由散漫的我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合期。

 

磨合有内容上的,也有行为准则上的。尤其是对于行业里已经形成惯例的“车马费”,燃财经是拒绝的,因为不想为了小恩小惠放弃独立立场。

 

不将就的态度和坚持指出问题、实事求是的内容原则,大概就是我这个新人的最大收获。期待与燃财经一起成长的日子。



一个新人的新鲜体验

以及对读者朋友们的邀请

周昶帆 | 加入燃财经时间:7天


到今天为止,我才作为编辑加入燃财经一周,刚刚开始感受燃财经的工作风格。燃财经的工作节奏很快,这让我印象深刻。


大家看到我们每天深度报道日更的节奏,其实背后有很多看不到的工作要做。比如小伙伴熬夜写财报解读,在美国上市公司的财报可能会在晚上发布,也可能在一大清早发布,作者同学就要随着这个节奏提前做好准备。

 

编辑要很早起来编审稿件,运营同学要给文章找配图、排版和审核用户评论,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上午上班时能给大家提供新的资讯。很多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如果要稳定输出,背后都要靠很多人共同努力。

 

作为燃财经的一员,很希望小伙伴们能为这个有意义的服务事业激情燃烧。也希望我们的读者朋友们,能多多和我们讲讲你们对创新经济报道的信息需求,这样也能激励我们做出更好的报道,让我们能更好地互动和服务好你们。

 


在这里

我找到了理想和未来

梁丽爽 | 加入燃财经时间:5天


我与燃财经初遇在满是蝉鸣的夏天。

 

记得第一次参加燃次元“垃圾分类”沙龙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是七月的北京让人心情舒畅,还是收获知识带来的满足感,总之我是蹦跶着回去的。

 

那时我不会预料到今天我也会是燃财经的一份子。

 

后来燃次元沙龙又举办时我果断报名参加,连着两期燃次元沙龙,竟然有种上瘾的感觉,我满脑子都是:喵喵喵?沙龙还可以这样办?确定这不是什么潮流风向轰趴吗?反正90后的我是爱了。

 

在深入了解燃财经后我有了新的发现。

 

这个活力无限的年轻团队,敢想敢做,在流量为王的当下,认真地生产原创内容,沙龙亦或是微信推送,都包含着燃财经的专业与初心。

 

什么是燃,当我仰望星空时,我想:内心有火方是燃!



他们负责妙笔生花

我负责赚钱养家

王艺锭 | 加入燃财经时间:200天


我曾在主流媒体做过三年的记者,去年,我决意转型,离开了某风景秀美的央媒大院,开始从事市场工作。那时,我心想,不想再干媒体工作了,性价比太低了。


直到我遇见了燃财经。

 

我怎么也没想到,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媒体的老本行。尽管它对我来说,显然不是那个性价比最高的职业选择。但是,当我看到年纪轻轻的主编贺老师那因为思考过度而愁白了的头发,貌美如花的副主编佳佳老师每天抛猫弃子加班编稿,团队的每一个小伙伴对这份事业赤诚的热爱与无悔的投入,我被打动了。

 

我脑子里想,这批人,看起来除了写稿啥也不会,我得帮他们。于是,在燃财经成立2个月的时候,我加入了,然后……鬼知道我这半年经历了什么!

 

创业没有一帆风顺,这半年,有过骄傲,有过沮丧,有过鼓舞,有过动摇。但当我每天一睁开眼,看到微信群里已经被编稿排版的信息刷屏;数不清的夜晚,长安街上灯火通明车水马龙,映衬着办公室里敲击键盘的孤单身影时,我坚信,这个团队充满希望。

 

我这个人,性格耿直,做事靠谱,但脾气差,工作上遇到不靠谱的人,总忍不住要吵一架。但燃财经的小伙伴,让我吵架都找不到对手,因为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跟我一样靠谱。说实话,遇到这样一批三观契合的创业伙伴,真是比遇到灵魂伴侣还难。

 

既然这样,那就一起好好过日子吧,你们负责妙笔生花,我负责赚钱养家。



他们“生花”她养家

读者才是我爹妈

陈琪(猹)| 加入燃财经时间:236天


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燃财经的朋友们。

 

燃财经有一些神奇的社群,稍微不注意,就会错过几百条消息。早上,热心的群友会把早报发到群里;稿子推送出来,读者转群比我都快,@我嘲笑我偷懒;晒早茶晒晚餐,评论互联网热点,分享报告和趣味截图,吐槽公司老板,分享情感经历,凌晨两点一起看发布会……

 

很难想象,这只是一个读者群。在社群文化野蛮生长、工作和生活都集中在微信的时代,大家因为内容聚集到一起,把生活中的一份情感、工作中的另一面分享到这个群里,这是我初做社群没有想到的事情。

 

有一个瞬间令我印象深刻,我的网名叫“猹”,起因是我初中时不愿意背课文底下的注释,被老师罚抄了太多遍鲁迅先生的文章,对其笔下的猹印象深刻,又与媒体人爱好吃瓜的性格契合,故自命名为猹。

 

有一天我打开读者群,发现屏幕上大家的备注都改成了“猹”体:闰土、开水烫猹、猹天使、只为插猹、维护正义保护猹等等。看着大家相互吐槽、热热闹闹的样子,我抑制不住我的感动,这是一种情感的交换,是一篇篇文章外,他们给我的独特温暖。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大学做学生记者的时候,我睡遍了学校的每一栋教学楼和办公楼。加入燃财经之后,我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北京。长城、沙滩、医院、地铁、海底捞、撑伞在雨中……236天一天无休,就是想第一时间把团队产出的内容呈现在读者眼前。

 

做新媒体确实是一份辛苦的工作。在这场旅途中,我还记得几位老师早上六点甚至是凌晨三点通过了我的好友申请,帮我开放转载白名单;平台的老师,在我们发文后,帮我们推荐;每天也会有热情的媒体老师联系我,给我们的内容提建议、做指导。

 

从0成长到300000,燃财经的影响力离不开读者、媒体同行这些朋友们。作为其中的传递者、连接者,我坚信,认真的内容是有力量的。

 

我很荣幸为大家呈现这份力量。



折腾自己,取悦读者

贺树龙 | 加入燃财经时间:261天


我的一天这样开始:早晨7点,闹钟铃声大作,挣扎着起床,拿出电脑,修改稿件,然后安排排版、校对,最后发送。


261天,天天都是重复的套路。

 

烦吗?烦,可是没有办法。不折腾自己,怎么能取悦读者?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容易的工作,但燃财经的小伙伴们选择了一条难的路。简单说,就是要在行业低迷的背景下逆势做一个新媒体。刚开始时,没有人相信我们能够做成,甚至连我自己都会怀疑——那些听起来逻辑严密的推演,是不是一次自我催眠?

 

事实证明,不管是真理还是歪理,都只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我们用261个兢兢业业的日子,证实了一些东西,也推翻了一些东西。

 

不久前,我受腾讯学院邀请去传说中的西二旗做了一次关于“新媒体创业”的分享,总结了燃财经成长的一点小经验,核心是——我们把有效率地提供创新经济深度报道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很少会有人在媒体行业里讲效率,因为内容的创作似乎是一件特别依赖个体的事情。但是,我们相信总有办法让它运转得像一部机器(这样才能持续高质量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当然,这意味着巨大的付出,我们的作者,不能像其他新媒体的作者一样“为所欲为”,而要遵守一堆条条框框,在非常大的强度下工作。

 

热点发生后熬夜采访和写稿是家常便饭,在其他新媒体都不干活的假期坚持创作是基本要求。此外,燃财经还有很多“变态”规矩。比如,不能拿车马费,不能接受企业任何形式的“贿赂”;一定要采访,一篇稿子里要有3个以上的高质量信源;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每一个观点和结论都要有坚实依据;坚持发现问题,坚持报道问题,推动解决问题……

 

我们之所以在以近乎苛刻的方式运作,是因为看到了当下行业里的一些弊端,并且想努力做一些改变。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处在一个劣质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深度、可信的信息少之又少。而这些正是我们这批有着传统媒体背景的新媒体人能够通过努力提供的。作为一个初创新媒体,我们没有资格要求舒适,只能迎难而上、不停地逼迫自己。

 

不过,折腾得太狠也不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大家都很压抑,很不开心。后来,我们组织了几次“吐槽大会”,让大家说出了心底想说的话。虽然我中枪无数,但是大家都很开心呀!吐槽大会结束后,我很努力地去做改变。其他小伙伴也是如此,知错就改、不断进步,这是我们让自己变好的方式。

 

我们是一群有想法、有拼劲的年轻人,不敢谈情怀,更不敢说伟大,只想一起做正直的人、做正确的事。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灰色地带,有很多潜规则,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选择光明,一切就不会黑暗。

 

30万粉丝只是一个开端,感谢支持我们的每一个人,相信我们,会爬到更高的地方去。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你什么时候关注的燃财经?聊聊你和燃财经的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点赞最高的评论,我们将送出一张面额1000元的滴滴出行卡(企业版),点赞第2-5名的读者,我们各送出一张爱奇艺会员季卡,截止日期为11月24日。文章转载请点击公众号菜单“转载合作”。


一手资讯/硬核报告/每日红包/线下活动!就差你了!快加微信rancaijing01回复“读者”一键上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